小绿叶蝉
危害特点:
茶小绿叶蝉,具有趋嫩、畏光怕湿、善跳跃等特点,在6月份和9月份两个时期危害最盛;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为害,被害芽叶卷曲、硬化,叶尖、叶缘红褐焦枯,致使茶树生长受阻,新芽不发,无茶可采。
防治措施:
1、冬季结合清园,清除茶园树丛下的纤弱枝、茶园杂草,减少成虫越冬场所。
2、及时分批采摘,由于茶小绿叶蝉的卵产于嫩稍,约80%左右的卵产生在一芽二叶内,所以分批多次采摘,可以带走大量的虫卵,从而降低虫口密度。
3、保护多种茶园蜘蛛和其他捕食性、寄生性的天敌十分有益,可大量增加天敌种类和种群数量,控制叶蝉的爆发。
4、在小绿叶蝉发生高峰期,利用黄色和绿色粘虫板并配合性诱剂诱杀小绿叶蝉成虫。每亩用黄色粘虫板60张,配上诱芯效果更佳。
5、生物药剂防治。勤观察,在发生初期使用除虫菊素500倍防治,爆发时则使用除虫菊素稀释300倍喷雾防治,连续防治3次,间隔期3天。施药时,小绿叶蝉会逃往树冠内部或草丛,注意追击。
注意事项:
1、阴天或者早晚用药,早上9点前或下午5点后,避光避高温,避免药物迅速分解或挥发。
2、用中性常温水,采用二次稀释法配药,药液搅拌充分。
3、预防为主,刚开始田间点片发生区域,重点多喷。
4、使用雾化效果好的器械,叶片正反面喷雾均匀,提高杀虫杀卵效果。
5、假眼小绿叶蝉迁飞能力强,施药方式为蓬面侧位喷雾为宜。喷药时先周边最后中间用药。
蓟马
卵产于叶背叶肉内
危害特点:
以成虫、若虫锉吸为害茶树新梢嫩叶,受害叶片背面主脉两侧有2条至多条纵向内凹的红褐色条纹,严重时叶片枯焦、脱落、仅留芽头。
蓟马危害的茶叶
防治措施:
1、及时合理采摘,能有效地控制该虫的虫口密度。
2、利用蓝色诱虫板并结合蓟马性诱剂诱杀。
3、做好田间监控,及早防治,使用鱼藤酮稀释500倍喷雾防治。
注意事项:
1、用中性常温水,采用二次稀释法配药,药液搅拌充分。
2、使用雾化效果好的器械,叶片正反面喷雾均匀,提高杀虫杀卵效果。
3、施药要施在土壤中和茶从间隙处。
茶毛虫
危害特点:
幼虫6-7龄,具群集性,以春秋两季危害最重。幼虫群集为害,常数十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面取食,三龄后食量大增,开始分群迁散为害茶丛上部叶片,取食叶片形成缺刻,为害严重时芽、叶、花、幼果都被吃光,仅留秃枝,影响树势和产量。
茶毛虫危害状
防治措施:
1、茶毛虫成虫有趋光性,抓住1~2代成虫出现前期(6月和8月上旬)茶园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
2、人工捕抓,每年11月至翌年4月,摘除越冬卵块,并保护寄生峰,捕杀幼虫。
3、利用茶毛虫3龄前幼虫群集性强的特点,在中下部老叶背面取食成淡黄色半透膜,目标明显。可在晴天早、晚或阴天、细雨天,当幼虫群聚取食时,人工采除幼龄群聚为害的虫叶,就地踩死,或用洗衣粉(最好是无磷洗衣粉)或肥皂100~200倍液触杀虫群。
4、利用幼虫在茶树基部结茧化蛹的习性,每代化蛹期,用锄头将茶树基部培土,并压紧,阻止成虫羽化。
5、茶毛虫成虫性引诱很强,可用茶毛虫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雄蛾,田间使用量为每公顷30个诱芯,全年连续使用2~3次即可,以降低交配率,减少下代虫口量。
6、茶园养鸡。
7、勤观察,茶毛虫幼虫虫龄越大越难防治,应抓住孵化初期这一关键时期防治。使用除虫菊素稀释500倍、苦参碱稀释800倍喷雾;可与Bt制剂混用;在茶毛虫低龄幼虫期,喷施1亿PIB/mL的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或收集染病虫尸,稀释1000倍,喷施在健康虫群上,扩大感染。

标签:华夏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