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云海似仙境,
俨然画中水墨青。
云在山头雾奔海,
俯身揽尽耳乡景。
跟着陈河乡书记的诗,我们来到了中国银耳之乡——四川省通江县陈河乡,这里是高品质野生银耳的主产区。地理气候非常适合真菌类植物的生长,该地常年为云雾笼罩。用耳农们话可以把银耳的起源解释为 "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
接近晌午的陈河乡依然云雾笼罩
因为通江银耳是在一种奇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孕育出来的,所以,有专家说:通江银耳是天地灵气所化育,日月精华之结晶。通江银耳之所以不同还在于它对寄生体的选择,它不仅要求用青杠木做载体,而且讲究"座七砍八"。所谓"座七砍八"就是要选择青杠木生长期已满七年于第八年砍来种耳。而必须用青杠木烧制的杠碳火慢慢烘烤,才能保留其营养成分。
前往陈河乡时,已是在通江县培训一星期了,在培训中发现,这里的村民思想意识落后,市场信息闭塞,生产无规模、无标准,管理粗放,种植管理技术缺乏,劳动力缺乏,大部分年轻人在外务工等问题,在一个生态环境这么好地方看到这种情况让人有些叹惜。
虽然是文明世界的银耳之乡,也不例外,我院万寅峰教授首先给村民解放思想,宣讲十九大精神与最新政策,传递市场信息,教授幽默风趣,村民在愉快氛围下学习,学习到如何结合现代农业技术与当今市场需求,去生产管理。
课堂活跃,学习氛围浓烈
村民们一直找机会和教授学习交流
添加教授微信,留下联系方式
银耳的人工栽培始于1894年(光绪二十年),清宫侍女德龄著《御香飘渺,御膳房》论通江银耳说:"银耳那样的东西,它的市价贵极了,往往一小匣子银耳就要花一、二十两银子才能买到。而且就是寻常人或官员,愿意花多贵的钱去买它的话,也不容易得到好的,理由是好的银耳(通江九湾十八包)已成为四川做官的人孝敬太后的一种专利品,他们雇佣了许多人,常年在那里搜寻好的银耳拿去巴结太后和勾通外商,大发横财。但好长时期处于半野生状态,每年把树木砍下来,靠天然孢子接种。后来,经科技人员攻关,开展了现代化种植。
通江银耳与它种银耳相比,具有以下外部特征:
一曰朵张大。鲜耳直径80—100mm,大者可达180mm。迄今为止,发现最大之银耳计约4两(干重)左右。
二曰肉头厚。鲜耳耳片一般厚度为1—2 mm,厚者可达3 mm。
三曰胶质重。炖化后耳羹成糊状流质。
四曰色泽纯。白中略呈米黄,无黑斑麻点。
五曰膨胀率高。吸足水分后,重量可增至16倍。此乃通江银耳与它地银耳相较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六曰耳基小。耳基小故重量轻,且纯营养成分比例大。
七曰易炖化。便于人体吸收营养成分,老幼咸宜。
通江银耳与它种银耳相比,具有以下外部特征:
一曰朵张大。鲜耳直径80—100mm,大者可达180mm。迄今为止,发现最大之银耳计约4两(干重)左右。
二曰肉头厚。鲜耳耳片一般厚度为1—2 mm,厚者可达3 mm。
三曰胶质重。炖化后耳羹成糊状流质。
四曰色泽纯。白中略呈米黄,无黑斑麻点。
五曰膨胀率高。吸足水分后,重量可增至16倍。此乃通江银耳与它地银耳相较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六曰耳基小。耳基小故重量轻,且纯营养成分比例大。
七曰易炖化。便于人体吸收营养成分,老幼咸宜。
北京华夏沃土有机农业研究院2003年经国家部门批准设立,2014年中国国际商会有机产业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国际商会有机产业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单位”;2015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上被核准为理事会会员单位;2016年有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理事会上被核准为理事会理事,主要从事农村、农业生产实践技术培训、儿童体验基地、区域规划、品牌建设、市场宣传对接、国际事业合作等系列工作。
以打造“中国有机农业的黄埔军校”为愿景依托国内外相关知名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汇聚国内外一流的农业实战专家教授讲师团队,为农业种养殖企业、进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提供技术、生产管理 、品牌建设、市场推广、农业经营管理等人才教育培训;为政府机构提供就新农村建设 、美丽乡村、一二三产融合、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生态文化等建设全产业链的区域农业管理、经营模式、人才等方面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