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在四川通江的培训还在进行中,而这一站便是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川陕两省交界米仓山东段南麓,景色宜人的空山乡,这里历史文化悠久,村民非常淳朴,除了被乡亲们的这种热情感动之外,我更是欣赏他们的学习态度,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乡亲们是怎么学习的↓↓↓
好,先来看一个帅气小伙的视频
注:视频截取课堂部分讲解,不供学习参考
视频中是来自空山乡后坝村名叫张先政的小伙子,他说自己家种的苹果树长的很高,不好采摘,果子的品质也不好,而在陕西看到的,苹果树像伞的形状,不仅果子长得好,还方便采摘,自己回来也想学习这种方法,但是无从下手,便利用这个学习机会来问万教授。
后坝村张先政
万教授说,这主要是果树修剪的技巧,在生长期间一定要注意枝干的在长势以及养分平衡,控制顶端优势,要在修剪上应经常注意利用好辅养枝和徒长枝培养良好的枝组及时处理背后枝与下垂枝等等技巧,在涉及到专业名词时,万教授会用简单易理解的话跟村民们讲,在全堂课中,不断问乡亲们能理解吗?不理解,万教授会一直反复讲解到听懂为止。
听懂了,村民就鼓掌示意
而课间当中,我院副院长侯铄对乡亲们进行了现状了解,当问到后坝村两个年轻人的时候,了解到两个小伙子是很有想法的,他们说近几年都是在外务工,家人在家务农,其实内心是很想回家乡创业的,但是不知如何发展,生产技术也很欠缺,所以还是一直漂泊在外,但是听了教授启发后,突然有了希望,希望后续能利用家乡的生态环境优势,能发展产业,帮助乡亲们致富。
听了两个帅气小伙的话,小编要为他们点赞


注:视频截取课堂部分讲解,不供学习参考
后坝村王学堂
既然逮住了这个学习机会,乡亲们都是争相提问,把憋在心中很久的疑虑都要问清楚才行,这不,这位名为王学堂的叔叔也要问一问,自己家乡这里适不适合种植板栗和猕猴桃?万教授逐一分析,什么适合发展,为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为什么不适合?有哪些可以今后发展,该如何发展?听完后,乡亲们心里有了谱。
那么如何引新品种?如何嫁接?这不,万教授又让乡亲们学会了新技术
为什么说嫁接是新技术?因为乡亲们都不知道什么是嫁接,之前根本没有人接触过,所以技术就更不会了,在万教授实物演示下,讲了两种嫁接技术,枝接法,芽接法,非常详细,有的老乡很感兴趣走进了观察学习,演示完的枝条,到了乡亲们手里,反复琢磨,一直在研究。
虽然课中讲的清楚,但是没有实际操作,教授还是不放心,便找到村边上的核桃树,带领大家来到核桃树旁边,开始剪枝的所有技术传授,乡亲们这积极的学习态度,两眼张望,目不转睛的看着,让我触动,说实话,小编我自愧不如啊。
注:视频截取课堂部分讲解,不供学习参考
万教授又带领村民走进青龙村桃园,桃树是如何修剪的?为什么走到青龙村的桃园,万教授就说这片桃园管理的很失败?是什么原因,万教授一一向村民们作了解释,并给予了修剪、土壤、肥、水的管理方法,讲完后,村民还是不放过教授,一路追着不停的问。
课后,青龙村书记一直拉着万教授学习,教授耐心讲解,并一步步教书记石硫合剂制作方法,很是投入呢,小编想说,课中没记住没关系,因为我们已建立了微信交流群,便于后期持续学习,即使培训结束,还能随时在群里与教师沟通。
老师已经把配方与制作方法发到咱们通江县实用技术交流群中了↓↓↓
注:上述图片是截取微信交流群中的部分内容(未全),不供学习参考
群里非常热闹,乡亲们不断问问题,不断交流,在这里小编也想提示:希望进群的老乡把其他老乡亲切朋友拉进来持续学习,共同进步!学习后也不要忘记把技术传授给没有微信的叔叔阿姨们,我们活到老,学到老

温馨提示:不知如何进群的可以添加小编微信进群 1244965780(靳笑微),持续为老乡服务
点击查看:沃土研究院为四川通江县3200名村民做农业技术培训
我们的温暖留影

关于我们
北京华夏沃土有机农业研究院2003年经国家部门批准设立,2014年中国国际商会有机产业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国际商会有机产业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单位”;2015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上被核准为理事会会员单位;2016年有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理事会上被核准为理事会理事,主要从事农村、农业生产实践技术培训、儿童体验基地、区域规划、品牌建设、市场宣传对接、国际事业合作等系列工作。
以打造“中国有机农业的黄埔军校”为愿景依托国内外相关知名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汇聚国内外一流的农业实战专家教授讲师团队,为农业种养殖企业、进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提供技术、生产管理 、品牌建设、市场推广、农业经营管理等人才教育培训;为政府机构提供就新农村建设 、美丽乡村、一二三产融合、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生态文化等建设全产业链的区域农业管理、经营模式、人才等方面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