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菜农朋友都有一个错误的想法,那就是冬天了,气温没有那么干旱农作物不需要浇水,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吗?当然是不对的,即使是在冬天,大棚蔬菜也是需要浇水的。但是大棚蔬菜湿气大,浇水方面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一起来学习看看吧。
如何判断大棚蔬菜何时浇水
1.判断依据
根据土壤含水量进行判断。对于沙壤土和壤土来说,一般取10厘米深的土,如果手抓成团,稍一用力就会有水挤出,此时的含水量相当于100%,需要控水;如果手抓成团,无水挤出齐腰放下落地不散开,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在85-95%之间,也需要控水;如果手抓成团,无水挤出齐腰放下落地散开,土壤含水量则相当于60-80%之间,表示墒情适宜,不需要浇水;如果土壤抓不成团,表示土壤缺水,需要浇水。
2.根据蔬菜生长特性判断是否浇水
种子萌芽期 :要求充足的水分,所以应在充分灌水或在土壤墒情好时播种;
幼苗期:需水量不多,但根分布浅,易受干旱的影响,所以要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营养生长期:需水量较多的时期,但水分不能供应过多,以抑制茎叶徒长,促进花和果实的形成;
开花结果期:对水分要求严格,水分过多,易使茎叶徒长而引起落花落果,水分过少,也会导致落花落果,所以此时期应适当控制灌水;
果实膨大期或结果盛期:需水量急剧增加,并达到最大量,应当供给充足的水分,使果实迅速膨大与成熟。
3.根据蔬菜长势判断是否浇水
清晨叶片边缘有水珠(吐水),叶片挺拔,说明水分充足;如果清晨叶片不吐水,接近中午时开始萎蔫,说明植株缺水,再查看土壤的状况进行判断,判断缺水后应该及时进行浇水。
4.根据季节判断是否浇水
冬季及早春季节,此时应少灌或不灌水,如果植株确实缺水,应小水灌,不宜大水漫灌,且应选择在晴天中午;3月份至6月份外界温度逐渐上升,此时灌水量应逐渐增大,但是每次灌溉量不宜过大;6月份至9月份灌溉要根据降雨情况确定,如果雨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应当少灌,如果雨水少、天气干燥,应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和灌水量;9月中旬开始应根据作物生长和天气情况,灌水量应逐渐减少。
冬季大棚浇水注意事项
1.注意长势
看植株长势,通常植株缺水时,叶片也萎蔫,长势会减弱,果实脐腐病发生较多,这时应及时补充水分。
2.注意墒情
要看土壤墒情,如果在大棚土壤不旱时浇水,不但不利于提高地温,而且还容易导致土壤透气性变差,致使根系缺氧,造成沤根,出现黄叶现象。
3.注意天气
在浇水之前一定要收看天气预报,不但要选择晴天浇水,还要保证浇水后有2-3天的晴天,以避免浇水后遇到阴雨天气,导致棚内湿度增大,地温降低,病害多发,深冬季节更需要注意,在连阴天后骤晴的前两天,也不适宜浇水,应先提高棚温和地温,使植株基本恢复正常再浇水。
4.注意地温
蔬菜生长适宜的日平均地温在22℃左右,而深冬季节,大棚内地温多在15-20℃,如果浇水过量或是浇水时机不对,就会使地温迅速下降,造成根系受伤,危及植株地上部的生长,因此,低温时浇水最好在上午拉开草毡后进行。
5.注意覆盖地膜
覆盖地膜不但能减少地面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同时还能提高地温,加快蔬菜生长速度。
6.注意适度浇水
冬春棚室蔬菜浇水,一般遵循不缺不浇、宁干勿湿的原则,保持作物根际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防止过多过频浇水,切忌大水漫灌。过度浇水易降低棚内气温,土壤地温,对作物生长不利。冬春棚菜要采用小水勤浇,或用水壶逐株点浇,可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又可防止棚内温度明显下降,湿度明显增加,从而抑制病虫害大量发生。
(文章来源:农业种植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