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细菌性叶斑病是黄瓜生产上常发生的几种病害,但一些菜农由于对这几种病害症状认识不清,常将几种病混淆,从而延误防治时机,用药错乱。现将这3种病害的特点及主要不同点介绍如下:
1.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俗称“跑马干”、“干叶子”,一旦发病,发展迅猛,所以提早发现,及时防治非常关键。此病在各生育期都可发生,以生长中后期较为常见,主要为害叶片,往往先在棚室滴露处或窝风处发生,形成发病中心,之后迅速扩散。
症状识别:发病初期在叶背形成水浸状小点(清晨有露水时较明显,露水消失后隐退),逐渐扩展成多角形水浸状斑,以后长出黑紫色霉层。叶正面病斑初期褪绿,逐渐变成黄褐色坏死斑,多角形,最终多个病斑相互连接成片致叶片枯死。抗病品种病斑扩展缓慢,病斑较小,呈多角形或圆形,背面霉层稀疏或没有。
发病原因及规律:黄瓜霜霉病病原为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 (Berk.et Curt.) Rostov.】,该病菌的孢子囊靠气流和雨水传播。在温室中,人们的生产活动是霜霉病的主要传染源。黄瓜霜霉病最适宜发病温度为16-24℃,低于10℃或高于28℃,较难发病,低于5℃或高于30℃,基本不发病。适宜的发病湿度为85%以上,特别在叶片有水膜时,最易受侵染发病。湿度低于70%,病菌孢子难以发芽侵染,低于60%,病菌孢子不能产生。
病菌在保护地内越冬,翌春传播。也可由南方随季风而传播来。夏季可通过气流、雨水传播。在北方,黄瓜霜霉病是从温室传到大棚,又传到春季露地黄瓜上,再传到秋季露地黄瓜上,最后又传回到温室黄瓜上。
病菌为活体专性寄生真菌,种子不带菌,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从叶片气孔侵入。霜霉病的发生与植株周围的温湿度环境关系非常密切,发生起始温度为16℃左右,而流行适温为 20-24℃,且要求相对湿度在 85%以上。该病的蔓延速度很快,有人将其称为“跑马干”,一旦有了中心病株,只需3-4次的扩大再侵染,即可酿成大灾,因此防治此病的关键是尽早发现中心病株或病区。
2.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症状与霜霉病很相似,常因诊断不准确造成误用农药,贻误防治时机。
症状识别:黄瓜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为水浸状褪绿色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呈多角形,浅褐色。潮湿时叶背病斑溢出白色菌脓,病斑后期干燥时常穿孔或破碎。叶柄、卷须、果实和茎蔓也可受害,病斑沿茎沟纵向扩展,形成条斑,严重时病茎纵向开裂,染病瓜条有臭味。
病原:病原菌Pseudomonas由叶片及果实的气孔和伤口处侵入发病,常被雨水溅起向四周传播。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种子带菌率2-3%,病菌由叶片或瓜条伤口、自然孔口侵入,进入胚乳组织或胚幼根的外皮层,造成种子内带菌。此外,采种时病瓜接触污染的种子致种子外带菌。且可在种子内存活1年,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可存活3-4个月,生产上如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子叶发病,病菌在细胞间繁殖,棚室保护地黄瓜病部溢出的菌脓,借棚顶大量水珠下落,或结露及叶缘吐水滴落、飞溅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露地黄瓜蹲苗结束后,随雨季到来和田间浇水开始,始见发病,病菌靠气流或雨水逐渐扩展开来,一直延续到结瓜盛期,后随气温下降,病情缓和。发病温限 10-30℃,适温24-28℃,适宜相对湿度70%以上。塑料棚低温高湿利其发病,病斑大小与湿度相关:夜间饱和湿度大于6小时,叶片上病斑大且典型;湿度低于85%,或饱和湿度持续时间不足3小时,病斑小;昼夜温差大,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在田间浇水次日,叶背出现大量水浸状病斑或菌脓。有时,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该病发生和流行。
3.黄瓜细菌性叶斑病
症状识别:黄瓜细菌性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斑近圆形,细小,直径1-2毫米,初呈褪绿水渍状,后转呈黄褐色至黄白色,近叶脉处病斑较多;病征不明显,潮湿时触之稍有质粘感。
病原及发病特点:黄瓜细菌性叶斑病病原为细菌,属野油菜黄单胞杆状细菌黄瓜致病型【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ucurbitae(Bryan)Dye】。病菌主要潜藏在种子内越冬,借助种子调运远距离传播,田间近距离传染主要依靠雨水溅射。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的区别
(1)霜霉病病斑较大,颜色较深,黄褐色,不穿孔;角斑病病斑较小,颜色较浅,质脆易破裂穿孔。
(2)霜霉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产生黑紫色霉层;角斑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溢出白色菌脓,干后留下白痕。
(3)摘下病叶对太阳光观察,霜霉病病斑无透光感;角斑病有明显透光感。
(4)霜霉病不为害瓜条;角斑病可为害瓜条,产生水浸状、近圆形病斑,潮湿时病斑产生菌脓,病斑向瓜条内部扩展,维管束附近的果肉变色,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儿。在症状拿不准时可采用简单方法辨别,即将病叶取下,放在一个干净的塑料袋中稍淋点儿水,于15℃-20℃下放置24小时,若背面病部有黑霉产生就是霜霉病,无黑霉而有菌脓溢出就是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霜霉病与细菌性叶斑病的区别
(1)霜霉病病斑较大,颜色较深,且为多角形;细菌性叶斑病病斑较小,颜色较浅,多为圆形。
(2)霜霉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产生黑紫色霉层;细菌性叶斑病不产生霉层。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与细菌性叶斑病的区别
(1)细菌性角斑病病斑为多角形,而细菌性叶斑病多为圆形。
(2)细菌性角斑发病部位在叶脉附近,而细菌性叶斑病发病部位多在叶缘和叶片中央。
(3)细菌性角斑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溢出白色菌脓,而细菌性叶斑病叶背面不易见到菌脓。
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霜霉病防治方法:发病季节易清晨结露的天气,及时喷布1:0.5:300倍的波尔多液(石灰蓝矾水),要注意喷 匀叶背和地面,每隔7天左右喷布1次;发病期使用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17-133克/公顷喷雾;或1%蛇床子素可乳化粉剂22.5-30克/公顷喷雾;或在黄瓜霜霉病发生前,用5%氨基寡糖素水剂750-1000倍液,均匀喷施茎叶,间隔7天喷雾1次,连续喷雾3次,喷雾应均匀一致。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细菌性叶斑病防治方法:发生初期使用77%可杀得101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喷雾,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或灌根,或41%乙蒜素乳油1000-1200倍液喷雾。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喷雾,或56%氧化亚铜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喷雾。注意铜制剂使用过多易引起药害,一般不超过3次。喷药须仔细地喷到叶片正面和背面,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标签:华夏沃土